【关键词】“温暖1厘米”
在杭州,燃气管道外移了40公分,让居民们感到更加放心;小区门口的接驳巴士仅需5分钟便可抵达地铁站;机场内17间淋浴房,全部对公众免费开放……浙江杭州的媒体公开开展了“温暖1厘米”活动,广泛征集城市中那些让人感到温馨的细节案例,收集到了来自市民、社区、企业和游客等多个方面的上百个推荐。经过超过3万人次参与投票,以及评审专家的综合评分,最终评选出了十个杰出的案例。“1厘米”所指代的是民众身边触手可及的琐事,“温暖”一词则是对这些“1厘米”细节的细致考量与真诚反馈,充分展现了城市管理的深厚人文情怀。
【点评】
众多感人的故事展现了民众生活的温暖,无数基层治理的细微之处传递着温馨,这些“温暖1厘米”使得暖流在城市脉络中流淌,滋养着民众的心灵。
“一厘米的温暖”生动地阐释了“人民共建共享城市,城市服务人民”的核心理念。少年宫广场的公共厕所历经近20载,由于人流密集、设施老旧,迫切需要进行改造。改造完成后,不仅增设了儿童扶手、第三卫生间辅助扶手等基本设施,还精心设计了许多人性化细节:洗手盆上方的镜子特意倾斜12度,以便更贴合小朋友和轮椅使用者的视线高度。留意微小需求,给予温馨的反馈,这不仅彰显了社会文明的提升,同时也展现了管理的细致入微。
在杭州,这样的故事还有很多。“儿童友好”的斑马线设计新颖,小学生们担任了设计师,它们既充满童趣又十分显眼;基层干部们连续60天送外卖,深入了解骑手们的实际需求,并推动了骑手驿站选址和功能的优化……一系列精细化的治理措施逐一实施并取得了成效,营造了许多温馨的细节和角落,持续提升了市民们的幸福感。
如今,人们对高品质生活的追求日益强烈。在吃、住、行、游、购、娱等多个生活场景中,“是否拥有”已不再是疑问,“是否优质”则成为衡量服务供给质量的核心。如何提升人们的满足感?如何打造出令人陶醉的氛围?紧跟时代步伐,准确解答时代赋予的新挑战,才能使城市成为更加宜居、宜业、宜游的理想之地。
为民之事无小事可言。城市治理这项错综复杂的大业,实则是由无数琐细的小事累积而成。面对民众日益增长且多样化的需求,单一的粗放型治理模式已不再适用。要实现城市治理的精细化,必须建立在遵循法律法规的前提下,追求合情合理,力求在决策过程中兼顾理性与温情。同时,我们还需尊重现实生活的多样性,根据不同地区的实际情况,采取一题一策的策略,这样才能找到城市治理的最佳平衡点。
还需明白,对细节的雕琢不应脱离现实、仅停留在表面。精细化的管理应当建立在客观全面的调查研究和实事求是的精神之上。
在此之前,某些地区以所谓的“美学统一”为借口,对店铺招牌的颜色和样式制定了严格的“一刀切”规定,这种行为损害了民众的利益,增加了基层的工作负担,这一问题值得我们深思。不尊重民众的感受,盲目追求表面上的整齐划一,进行徒有其表的面子工程,暴露出的是政绩观和价值观的偏差,是城市治理中容易陷入的误区和危险区域。“面子”虽光鲜,“里子”同样要敞亮,这才是城市治理应当追求的目标。
以绣花般的细致、恒心与匠心,持续推动城市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的现代化进程,使人民群众能够切实感受到的细微变化汇聚成江海,我们的城市必将变得更加宜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