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我国多地气温持续攀升,即将到来的三伏天预计将进一步推高气温。多地气温已多次超过40℃,成为常态。然而,与此同时,一些地区出现了因老年人不愿使用空调而中暑,甚至患上热射病的案例,引发了公众的担忧。一项新的研究为空调的使用提供了积极的信息,那么这一现象背后的原因究竟是什么
高温之下老人中暑危机
近期,各地医院接待患者数量显著上升,这一现象主要归因于老年患者因拒绝开启空调而遭遇中暑或热射病。热射病的死亡率相对较高,其主要原因是老一辈人秉持的节俭观念,他们普遍倾向于不使用空调。在炎热的天气里,老年人的身体机能本身就较为脆弱,高温很容易导致他们病倒。此类事件在各地频繁发生,引起了公众的广泛关注和深切忧虑。
低温环境的神奇抑癌机制
近期的研究揭示了低温环境对多种癌症的抑制作用。在这种环境下,人体能够激活棕色脂肪细胞以产生热量。这些细胞能够与肿瘤细胞争夺葡萄糖,进而使得肿瘤细胞因糖分供应不足而生长受限。通过PET-CT技术对小鼠进行监测,结果显示,当温度下降至4摄氏度,小鼠体内的棕色脂肪区域出现了葡萄糖的大量积聚;同时,肿瘤区域的葡萄糖摄取量也明显减少。
人体试验初露曙光
研究人员开展了关于“低温疗法”对人类适用性的实验研究。在实验中,6名健康的成年人被置于16摄氏度的环境中,每天停留的时间介于2至6小时,整个过程持续了14天。通过PET-CT扫描技术,研究人员观察到这些受试者的颈部、胸骨两侧以及双锁骨区域的棕色脂肪呈现出活跃的代谢活动。这一观察结果揭示了在16摄氏度的条件下,能够有效激活健康成年人的棕色脂肪活性。该癌症患者接受了为期七天的温和低温疗法,治疗过程中,环境温度恒定在22摄氏度。在此期间,患者的棕色脂肪区域被激活,同时,葡萄糖的摄入量也有所提升。与此同时,纵隔淋巴瘤区域的葡萄糖信号强度出现了明显的下降。
研究结论及潜在意义
研究数据显示,适宜的低温条件能够激活棕色脂肪组织,这一过程能够从肿瘤内部夺取葡萄糖,从而降低肿瘤的能量供应,并对其增殖起到抑制作用。然而,低温在抑制癌症方面的具体作用机制仍需进一步研究。尽管目前的研究成果令人鼓舞,但要将这些研究成果应用于临床实践,还需要进行更多的研究来加以证实。
空调使用的科学建议
鉴于高温可能引发的健康风险以及低温在抑制癌症方面的潜在好处,空调在日常生活中发挥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将空调设定在26℃至28℃这一区间,被普遍认为是最适宜的“最佳温度区间”。在白天,将室温保持在25℃至26℃之间,有助于创造一个舒适的居住环境;而在夜晚休息时,则可以将室温适当调高至27℃至28℃。进入室内后,建议立刻启动空调系统,将温度设定在23摄氏度,以便快速降低室内温度。经过大约30分钟的冷却时间,随后将空调温度调至26摄氏度。在此过程中,应充分利用空调的睡眠模式以及除湿功能,并辅以风扇,以实现更理想的降温效果。
打破使用空调的顾虑
人们不选择空调的原因之一是认为空调吹出的气流会让人感到不舒适。然而,空调的风向是可以调整的,既可以向上吹送,也可以实现上下移动。这样的设计能够有效防止冷风直接对着人体吹,进而有助于减轻头痛或关节痛的症状,并确保室内温度分布均匀。在短暂外出不超过一小时的情况下,可以将空调温度适当上调1至2摄氏度,无需将空调完全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