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视网报道,近期在北京举办的第十七届国际交通技术与设备展览会吸引了众多目光,会上展示了一系列新颖的交通运输装备和技术。
这款多功能道路检测车辆尾部新增了一块板,这块板并非用于防止泥土附着,而是配备了探地雷达。借助它,车辆在行驶过程中能够探测到地下5米深处的路基状况,从而有助于我们迅速发现潜在的病害。
除了配备探地雷达,上方还装备了一套三维摄像系统,该系统能够在公路上与车辆正常行驶速度保持一致,快速进行路况检测。在车载监测屏幕上,观众可以直接观察到由探地雷达产生的图像。
公路养护正逐步走向智能化,而在交通运输领域,绿色低碳技术的创新应用同样备受瞩目。在展会现场,通过沙盘模型演示,我们得以一窥如何运用绿色电力生产绿氢、绿氨、绿色甲醇以及绿色航油等可持续燃料的具体技术路线。
展会现场,众多参展商展示了前沿的无人运输工具。其中一款无人驾驶的飞行汽车为内地观众带来了新鲜体验,该车辆机身以碳纤维为主要材料,碳纤维占比超过九成,显著降低了车身重量,从而显著增强了其飞行性能和续航力。
据相关消息,该型飞行汽车预计于2026年正式进入市场流通,目前已有超过1000台的订单意向。
加大交通科技创新力度 突破关键核心技术
交通运输部有关负责人表示,我国在交通运输行业近年来实现了诸多科技创新的突破,智慧型与环保型技术已得到广泛推广。未来,我国将致力于增强交通科技创新的强度,为全球交通运输业的持续发展提供新的动力。
据相关资料显示,我国在交通基础设施建设以及交通装备制造领域的技术水平近几年来有了显著提高。港珠澳大桥、深中通道等众多重要工程已相继完工并投入使用,而“复兴号”高速列车、C919大型客机等关键装备的制造能力也在持续增强。
新兴业态和模式正迅速成长,尤其在智能联网汽车、无人驾驶、智慧型港口和智能航运等众多领域,已累积了一系列可供借鉴和推广的成功经验。其中,自动化码头的规模和数量已位居全球之最。
王刚,交通运输部副部长,强调需增强对交通科技研发的资金支持,全力推进“人工智能与交通运输融合”战略,攻克一系列关键技术难题,并促进交通基础设施与装备的智能化改造。
王刚强调,必须坚持开放、协作、互利的原则,主动投身于国际交通管理事务,深化同各国在智能交通方面的沟通与协作,携手解决全球性难题。